CON+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
More

創新擴增實境概念之發展方式

我們以「AR創新旅遊」為題,從過往傳統的發想方式逐步迭代,紀錄並討論不同發想階段的反思和想法。

Designer / Hsin-Chih Tsai

Designer / Tzu Yu Tseng

Designer / Min Hong

IMPACT

我們的發想過程約莫有五個階段,經歷數次的迭代和反思,最後產出較適合的發想方式,希望能夠給其他設計師參考,甚至改良使用。

CHALLENGE

未來,設計師將面臨以低限制且大範圍為前提,並針對新技術,進行概念發想的設計難題,非常不同於傳統單點式的產品概念發想方式。

BACKGROUND

過去的產品概念發想,大多根據一個痛點或問題來發展,但只是為了特定的單一任務而設計的思維已經不足夠,現在整體的設計維度已經由點串連成線,甚至是面,形成一個嶄新的服務體系設計,所以設計師應嘗試以服務設計的視角來思考設計。但服務包含許多接觸點,每一個接觸點都可能應用新技術而變成新的設計體驗,這種多點發散的創新思考方式,除了要掌握服務設計的觀念外,更要對於新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和想像,相較於傳統單點式的產品概念發想是更困難的。因此,我們以真實地以「AR創新旅遊」為題,從過往傳統的發想方式逐步迭代,紀錄並討論不同發想階段的反思,最後統整出較適合的發想方式。

沒有限制,反而不知道要怎麼做啊!

— 25歲,曾姓設計師

RESEARCH AND INSIGHT

一開始,我們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但發展出來的概念都止步於表層,而且零碎,難以將概念之間統合成一個新的服務。所以應該要從技術端切入,但不只是模糊地理解,而是要深刻地了解和思考技術能做到什麼,細化新科技的功能,也就思考所謂「技術賦能」,並挑選重要者以作為「技術標籤」。接著,將生活的情境以 AEIOU 的結構進行分解,分別是活動(Activity)、環境(Enviroment)、互動(Interaction)、物品(Oject)和用戶(User),並挑選適合者作為「情境標籤」。再來,將「技術標籤」和「情境標籤」互相連結,並以「what if...」為思考核心,碰撞出許多新概念。最後,收斂這些概念,形成新的體驗流程,並細化連結之。

DESIGN AND FEATURES

經過這麼多階段的發想過程,設計師在面對新技術創新發想時,可以嘗試從技術賦能的面向去思考,不只可以快速掌握技術的應用面,也能更聚焦在用戶可以利用新技術的行為上,這種標籤化組合元素,並且利用「what if...」重新連結的方式,能夠更明確的發想情境,並且也能讓設計團隊快速瞭解技術能夠帶給用戶什麼改變,並且也能針對問題空間,進行有限制的發想,發展出深刻且相對收斂的設計概念。

CONCLUSION

面對低限制的創新思考時,似乎容易天馬行空,產出一堆不深,但也難以相互關聯的概念,但設計其實是一連串限制疊加下的最適解,所以面對低限制的概念發想時,需要找到合適且不模糊的限制,並透過一層層地疊加,方能強化概念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