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
More

DITLTALK - UX 在美國紐約 / 傅裕煒

文字紀錄 / 林佩穎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傅裕煒 Yuwei Fu(以下稱David)先生來為我們分享美國紐約的UX產業現況,David是一位經驗豐富的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同時也是為數位媒體藝術家,他擅長運用創造力結合用戶經驗研究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之前在美國紐約一間品牌顧問公司The Martin Agency擔任Experience Design Lead,透過建立UX部門將UX思考模式融入公司的數位媒體的設計之中。David作為一個UX設計師,曾任職 Fi、SapientNitro、MRM Worldwide、R/GA 等知名數位設計公司,服務過 Google、Samsung 等大大小小30多個國際企業,並且獲得無數廣告相關獎項如艾美獎最具創意互動設計、坎城銀獅等大獎。除了工作實務外,David也不吝嗇於分享在西方國家學習到的互動相關知識,像是做為紐約AEDA (Asian Experience Design Association) 華人互動設計團體核心成員,提供在紐約的設計師一個交流平台,拓展彼此專業網絡,並且與SCAD的好友們成立The Accent Studio好有格設計,以實況廣播的形式集結國外與台灣的創意同好,一起聊設計談藝術。

Nickelodeon案例分享

首先,David將透過他任職於Fantasy Interactive時所負責的設計案例Nickelodeon,來分享在美國紐約的數位設計公司是如何進行User Experience Design。David提到,其實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UX Designer工作的方法及脈絡並無不同,較明顯的差異是在由於紐約的數位設計公司競爭激烈,經常有與其他公司比稿競圖的情況發生,因此常有在確定接案前,就必須進行使用者經驗的前期研究,並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方案,David在這邊建議,與雇主提案的呈現應該專注在產品本身的想法與流程,避免過於深入細節,否則僱主將會把焦點放在細節中而不是設計團隊的想法。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以Nickelodeon為例,緣起於美國一個跨國傳媒集團Viacom欲開發一款全新的兒童娛樂應用軟體(app),並涵蓋旗下Nick兒童頻道的節目內容,打造一兒童取向的卡通節目播放軟體。David說以兒童為目標族群最大的困難點是,如何吸引兒童經常使用,由於兒童較無耐心,如何保持新鮮感為重要關鍵。因此,David與他的團隊提案將整個應用軟體分為三個層次,首先,以類似自訂房間的小遊戲,大量放入兒童喜歡的卡通角色吸引他們的目光;再來,運用互動的效果讓兒童有身歷其近在這個虛擬空間中的感覺,如隨平板傾斜而晃動的電燈拉繩開關,拉扯即可切換場景的明暗;最後,就是探索Nick所有兒童節目的畫布,也是投入最多互動設計細節的核心部分。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Nick的兒童節目非常多樣,若以單一方向的選單操作方式,久而久之兒童便會覺得厭煩,永無止境地划動,也讓他們無法立即找到想要的內容,因此Daviad與他的團隊提出了可360度方向瀏覽的介面呈現方式,讓兒童可以從任何方向和角度去探索各式各樣的節目。然而,核心的問題仍是如何佈局將近一百多種的節目,讓兒童可以同時體驗探索的樂趣,又能快速的找到想要的節目;因此David團隊將整個介面以同心圓的方式佈局,中心為最新的節目內容,第二圈為用戶主要在關注的節目,最外層則是根據用戶長期觀看的紀錄來推薦的節目,此外,為了保有新鮮感,即使是出現重複的節目,皆以大小不同的卡片呈現,讓兒童每次看到都有好像每個都不同、每個都是新的感受。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當然,用戶測試也沒有在這個應用軟體開發過程中缺席,產品中許多細節,如背景顏色、卡片大小、間距等,都是透過多次的A/B Testing的結果規劃出來的。在測試的過程中,David也發現操作介面的回饋對兒童是非常重要的,若在螢幕上互動後沒有相對應的回饋,兒童便會認為這個軟體壞掉了,此外,許多大人熟悉的圖示(如表示選單的漢堡圖示)
對兒童並不管用,因此他們選用互動性較高且擬真的電燈拉繩開關,引起兒童的興趣去互動。測試的範圍可大可小,在測試前,將所有可能的使用路徑、流程列舉出來,仔細規劃,最後測試出來的結果會越準確越有價值。至於測試後發現的問題,其優先處理順序的評估,則是要綜合用戶的角度與公司經營角度來衡量。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圖片來源:http://www.fuinteractive.com/portfolio/item/nick_app

UX在美國

如一開始所言,David有豐富的UX實務經驗,待過大小不同類型的公司,從SCAD畢業到紐約,首先進入數位廣告代理商R/GA,設計Nike與Converse等網站,接著陸續待過MRM//McCann和SapientNitro這兩家大型數位廣告行銷代理商後,便嘗試中小型的數位設計公司Fi (Fantasy Interactive),客戶為Google、Samsung等,之後進入The Martin Agency擔任Experience Design Lead協助建立UX團隊。目前在體驗設計公司Method服務,同時做為UX顧問協助新創公司。

從數位廣告代理商到科技公司與創新事業,工作久了之後,發現在不同性質的公司中接案,所重視的要素也不同,以媒體顧問公司為例,時間、資本等是每個案子最重視的,但往往案子都是一次性了,其中發現的用戶經驗的問題,都無法繼續優化、改善,而在Method這類型的設計顧問公司則可以為國際速食餐飲龍頭做全面體驗設計的規劃,包含Web、app、實店點餐時的體驗等,由於這樣的案子是全球性的,可以發現每個國家、地區用戶的習性,且透過快速的設計與測試,馬上就能進行修正等迭代。每種類型的公司皆有優缺,在顧問類型的公司可以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案子與不同的公司,而新創事業則是可以專注在一個案子上,從頭到尾的進行全套的設計。

雖說在美國與台灣UX Designer工作的方法及脈絡並無不同,但相較之下,在美國的Prodct Designer、UX Designer、UI Designer的區分較為明確,設計師們較能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上,而在台灣的UX Designer可能時常要兼任UI Designer的工作;不過在某些大型的公司中,會將案子切分成不同的子任務,因此掌握到其中一個任務的UX Designer必須擔任PM的角色,在工程師與前端等的時間與人力中找到平衡。

最後,David也鼓勵台灣的學生到美國紐約一起打拼,David強調,語言雖然是一大關鍵,但也不用太過於擔心,若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理念,能與人們溝通,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且從西方國家的角度看UX與互動設計,又有別於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鼓勵學生多多親身體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