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
More

DITLTALK - 友善盲人生活科技研究 / 龍吟研論的營運總監 李竺姮

文字紀錄 / Zen

隨著資通訊發展的普及,多數的消費者能在生活中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但這些產品卻未必是易用性高的友善設計,不友善的產品設計無形增加了視障朋友與特殊族群的使用障礙 ; 今天很榮幸由龍吟研論的營運總監李竺姮AMY來為我們分享盲人生活的精闢觀察,並共邀研究室討論友善設計(User Friendly Design)應具備哪些準則,特別推薦給居家生活的研發者與設計師作為未來設計的參考。

本研究是由「龍吟華人市場研發論壇中心」(簡稱龍吟研論) 所進行的調查,龍吟研論隸屬為施正榮先生所成立之智榮基金會,以華人消費價值觀為基礎,致力於發掘兩岸華人未來生活型態與前瞻消費趨勢。

盲人朋友的生活品質

今天的主題在於探討如何提升盲人朋友的生活品質,AMY提到目前雖有相當多的科技投入在行動裝置上與生活應用上,但是視障者的生活是否相對提升卻是個未知數。

在龍吟研論初期的二手資料研究中,團隊發現國內外輔具資源在提供上有著顯著差異,例如美國與日本在輔具的提供相當多元,從作曲、音樂、烹飪、到理財...等包羅萬象,但台灣的輔具仍停留在視覺與交通移動的輔助上,為了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差異,團隊便與國內視障協會的專家群,與無障礙科技協會中的10位視障朋友進行座談與交流,進一步暸解視障朋友在生活中的輔具需求與現實差異。

探索視障者對生活輔具的想法

一開始為了讓問題的探討更聚焦,龍吟研論便先進行一次的概念測試,將美、日18個最受歡迎的輔具概念提供給台灣視障者做評估,藉以了解台灣視障者對生活輔具的想法,並從他們的回饋中得出以下洞見:

1. 盼如常人自行處理居家生活所需 

視障者也希望跟一般人一樣擁有獨立自主的操作能力,像是日常中如何得知水煮沸了?幫自己倒杯水時沒有溢出來?...等等。也因為少了視覺輔助,視障朋友往往會依自我經驗探索出一套方法來應付生活所需。

2. 不受環境阻礙,可以自由移動

交通和移動中的環境通常是動態、不穩定的,在行走間是否安全?是否會迷失?也是他們相當關注的部分。

3. 實踐社會制度中應有的權利

舉例來說,我們常用的金融服務如存提款、填寫單據,視障朋友通常需要可信賴的親友協助才能完成 ; 如果想自己使用網路銀行,卻可能因為認證碼僅提供圖像化的識別,而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此外,實體環境中的語音ATM設置也往往供不應求,在這麼諸多不便利的情況下,也期待未來第三方支付出現對視障朋友帶來新契機。

根據以上的發現,可將視障朋友在生活中未滿足的需求,統整出「居家內外」與「自我人際」的兩個向度來探討,其中包含:與人際互動上的「融入社會」問題、和家庭親人間的「家人接納」問題、在戶外的自我照顧之「 適應環境」問題,以及本研究所要關注的居家「生活自主」問題。(詳見圖1)

圖1

圖1

 

目標定義與研究設計

在問題確認後,研究目標便定義在探索視障者自立的樣貌,以及描繪他們在使用家電與科技產品的經驗,從中剖析從選購到適應、痛點與其待改善之處。

接著進行了10位視障朋友的研究訪談,他們的輪廓描述包含:

  • 18-50歲不同視障程度

  • 居住地區包含都會與非都會區

  • 本身具備行動裝置,使用行動上網每週超過7小時,有家務經驗,兼具樂於分享的意見領袖特質。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進行視障者的研究調查設計也跟過往不同,由於盲人朋友的生活相對明眼人更為規律,少有大幅度的生活變化與突發計畫,因此在研究的第一週並沒有收到足夠問題,而後團隊便決定把時間延長到三週藉以收集到更多的資料。整個研究過程包含「第一次的入戶觀察」來理解視障者在生活的困擾與期待、「三週的生活困擾紀錄」、和「第二次入戶的脈絡訪查」以探索問題的核心。(詳見圖2)

 

AMY提到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視障朋友的困擾也可能是年長者或明眼人會發生的問題。

圖2:視障生活的三大需求根源

圖2:視障生活的三大需求根源

像是「視覺匱乏」 在缺乏視覺感知知曉的情況,視障者在辨識上往往需要別人的協助,因此少了獨立自主的價值。

在有視覺輔助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資訊透過影像、圖像的方式保留下來方便日後回憶,但因為視障者缺乏視覺感官,他們往往需要倚賴「記憶彌補視覺」(如:記億起居空間的動線與傢俱擺設、常用物品的形狀材質...等等)才能夠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務,也因此佔據視障者大量的心理負擔。

對明眼人來說視覺瀏覽是相當輕鬆便利的事,但是視障朋友只能用其他感官來「彌補瀏覽效率」,往往在聆聽(或感知)完所有資訊後,才能擷取到有意義與重要的資訊。

綜合以上的發現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視覺輔助在生活中扮演了「知曉」、「記憶」、「瀏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若居家生活產品未能考量到這三個面向,便會帶來視障朋友在使用上的極大障礙。

 

日常生活中的不友善設計案例

繼續向下探索後,團隊也發現了不友善的設計案例隨處可見,以下舉出幾個例子跟大家分享:

1. 觸控式按鍵&缺乏顏色對比 (跑步機)

對於明眼人來說的平面觸控設計或許符合現代趨勢與美觀,但視障朋友卻要耗費更多時間從觸覺來感受其中的間距與差異 ; 缺乏顏色對比與色差的設計,也會讓色弱的視障朋友辨識困難,而照片中看到的貼紙是視障朋友為了克服辨識的障礙,自行加上的註記方式。

2. 一鍵多功,記憶困難(冷氣遙控器)

我們常見的所謂 “極簡設計“ 用一個按鈕來進行多功能選擇,其實會讓視障朋友難以得知當前的操作結果,再加上液晶螢幕的設計如果沒有搭配語音回饋,他們也很難得知現在調整的溫度是幾度?或是這個設定是送風還是除濕?  

3. 無段式旋鈕 (烤麵包機)

雖然無段式的旋鈕設計可能在機械設計上是個突破,但是應用在視障朋友的生活中,恐怕很難得知當前的設定狀態。另外,烤麵包機包含著時間和溫度等的操作彈性,有時就算視障者自行加上識別記號,通常也很難去滿足日常烹飪的變化與需求。

4. 貼地式顯示(健身:晃動機)

這類將螢幕資訊設計在地面顯示的方式,就連明眼人都很難從上方的高度去辨識,恐怕還需要彎下身或趴在地面上才看得清楚,可想像這樣的設計對於長輩或身體不適的人也相當不友善。

5. 無操作回饋(電視機)

“聽”電視對多數的視障朋友相當重要,但是如果電視在開機/待機狀態沒有任何回饋,視障朋友可能因為沒有回饋所以不斷的反覆按按鍵。

6. 無法精準定位 (鑰匙孔/插電孔) 

視障者在使用鑰匙時可能難以精準對準插孔,使用分邊(向)的電源線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但令人振奮的是i phone 的傳輸線提供了貼心的防呆設計,拿掉了方向性的區隔,隨插隨用的設計不僅帶來明眼人的便利,連視障朋友也覺得相當好用。

若將以上的現實案例與用戶研究做連結,就能發現如果介面設計沒有顧及到「知曉」、「記憶」、「瀏覽」這三個面向,不僅是視障朋友在操作上會發生障礙,就連明眼人也同樣會遇到操作不便的問題。再換個角度思考,視障者這一類“極端用戶”的經驗,應當也能為介面設計與人機設計作為珍貴的參考價值。

 

視障者心中友善設計的例子

1. 功能簡化

提高主要功能的辨識度並移除多餘的複選項,所有按鍵旁都有點字輔助。

2. 操作回饋

觸覺或語音的回饋都是很好的輔助,如果是聲音回饋盡量用不同的聲響來作區別,應用語音的回饋也需顧及使用情境與隱私性。

3. 色差與突起識別

色差對於色弱的視障朋友有極大的幫助,突起或實體按鈕可可以幫助視障者操作時的可信賴性。

4. 複雜的介面有賴手機來協助

目前手機皆以提供完善的語音回饋機制,透過手機連網功能可以報讀操作狀況,讓複雜的設定功能可以更輕鬆地完成。

5. 多功能的選項盡量保留操作/設定極限

以避免造成不可控制或無法回到初始的操作。

圖3:此外,AMY也提出了在互動設計的可能性,盡量使用直覺的設計與回饋來代替記憶

圖3:此外,AMY也提出了在互動設計的可能性,盡量使用直覺的設計與回饋來代替記憶

 

友善設計的建議

最後AMY也提出了在資通訊的時代,唯有賴產業意識的集體改變,才有機會為未來的網路環境打下更完善(友善)的基礎。並提出以下建議作為參考:

1. 落實無障礙的設計規範

好的介面設計規範可以協助台灣廠商拓展全球市場,原本只提供給明眼人使用的服務,可能因為兼顧了無障礙的設計而增加了更多市場機會。

2. 簡化操作且人性化的回饋設計

易用性高的設計不只對視障者有利,也有助於提高長者群的科技適應力。

3.  建置個人化的物品管理系統

期待在未來在虛實整合的概念下,可以讓數位資訊的整理方式走入居家生活中,來提高生活效率。

4. 無障礙的實體與虛擬消費環境設計

能夠提供身障者與長者有尊嚴的自主購物環境。

5. 多工合一的軟體整合

可以大幅降低所有使用族群的學習曲線與心理負擔。

 

小結

透過AMY精彩的分享,讓我們體會到科技在特殊族群間,仍有極大的易用性落差需要被填補。遺憾的是多數受到視障族群青睞的好設計,也多為歐美日之研發商品 ; 然而,我們確實可以試著在創新與營收之間多注入「通用設計」或「無障礙設計」的概念,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助益並幫助企業成長,期待在邁入物聯網的時代,身為研發或設計者的你我都能兼具此思維,一起做個溫暖的改變。

也非常感謝AMY與研究室的交流,所帶來如此精闢的洞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