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紀錄/ 周盈君
把人和資訊連結在一起
今天的用戶體驗基礎課程,銘傳資管系Max老師親切活潑地介紹資訊架構的觀念。老師一開始先以在網路書店找書的任務,實際帶大家體會在網站中「迷路」的感受。「為什麼會迷路呢?」以在真實空間來比喻,當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又不曉得方向的時候,就很容易迷路。在資訊空間(例如:網站)中,使用者就常會因為不確定想要查詢的資訊被放在網站中的哪一類、哪一頁,而找不到資訊。
使用者在資訊空間尋路(Way finding)的過程,就是把「人」和「資訊」連結在一起的過程。為了把人和資訊連結在一起,把資訊整理成某一種適合使用者的樣子,就是資訊架構師在做的事。
資訊架構實務應用
然而,迷路都是壞事嗎?有一些情境其實希望讓使用者在裡面多逛逛。而且,真實世界情境中其實有很多限制,不見得所有資訊都可以只照一套分類方式處理,所以,並沒有最完美、最正確的資訊架構,但是要為了使用者不斷調整,例如:更動順序、重新命名、建立新的分類…等。
人們有複雜的目標與特性,內在有不同的動機就會影響外在行為,老師以眼動儀熱區圖來解釋,同樣的資訊內容,如果透過不同的排版設計,就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如果遇到使用者會不清楚專有名詞的情形,則可以用流程或結構去引導。
老師也利用銀行、書店、大眾運輸等網站帶大家了解,實際執行簡單的資訊架構設計時,要怎麼從了解使用者、研究對手、研究內容這三個方向著手。
不只是找到 還要能用到
Max老師解釋,資訊架構就是在「組織與簡化資訊,命名並導覽資訊空間,以及提供方法,讓人蒐尋資訊,並與資訊內容互動」。資訊架構要幫助使用者不只是找到資訊,在找到資訊之後,還會繼續「使用」,與這些資訊內容「互動」。
舉例來說:我們有時候想到要下載一個APP時,才發現自己之前早已下載到手機過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呢?就是因為自己並沒有與這個APP「互動」,下載了之後並沒有再「使用」它。
一般使用者要使用資訊時,想事情的角度跟在特定專業領域人員(銀行人員、公務人員、書店店員)的角度不同,所以,在從事設計工作的時候,如果能為使用者設定各種情境,讓他們在資訊空間中找到並繼續使用資訊,那就是對雙方都有幫助的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