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
More

DITL TALK 美國設計實戰:從時尚業實習生到媒體業藝術總監-Nielsen 全球藝術總監陸玫玲學姊分享

文字紀錄 / 王昱蘋、張詩菱

禮拜六的早晨,玫玲學姊準時加入了 DITL DESIGN Zoom 會議室,雖然是居家的早上,鏡頭裡的學姊還是充滿時尚氣的和我們分享:俐落的短髮,眼角上的鵝黃色妝容,有點磁性的嗓音,以及略略可以看到的精緻襯衫,和我們分享他的美國設計實戰經驗。從台科大的工業設計系畢業後玫玲學姊去了美國的 Parsons,一晃眼就在紐約待了八年。在職場工作的六年中,他一路從時尚業實習生、健康業資深設計師、現在擔任Nielson 的藝術總監。

學姊介紹自己是 Art Director + Designer ,因為這兩個角色不太一樣。Art Director 是一個用理性管理設計的工作,Designer 則是用感性發展作品。玫玲學姊用 Ideas First 詮識自己的設計理念,他認為一个好設計概念不應該受到方法或工具的限制,總是有幾種方法可以實現它,通常情況下是不同類型設計的組合。因此他訓練自己對可用工具、技術、資源和趨勢的不斷發展有敏銳的認識。


今天的演講非常難得,學姊非常詳細而誠懇的,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和案例揭開自己在美國設計界一路向上的經驗,也用這個方式讓我們一窺藝術總監神秘面紗之下的工作樣貌。

Parsons 畢業典禮(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Parsons 畢業典禮(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求學階段:跨領域的設計思維建立,貫徹職涯歷程

玫玲學姊是從美國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畢業的校友。在當時,跨領域設計(Transdisciplinary Design) 才剛成立快五年而已,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美國,都算是相當新穎的 Program。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學習新興設計領域,學姊的求學契機,是來自他在臺灣科技大學的畢業製作。

「我當時在台科的畢業製作是咖啡渣回收再利用,我跟我 Partner 設計了一系列的產品,跑了各地的回收站。但我做到後來,其實腦內有點在打架。因為我覺得最好解決咖啡渣回收的設計型態,應該是服務設計。可是我念的是工業設計,所以為了畢業,我必須做工業設計相關的作品...。」學姊回憶道,「跨領域設計是在處理複雜且繁雜,像全球暖化這種大型社會議題。這種社會議題的解決方法很多元化,如果今天設計產品能解決問題,那我們就可以做出產品;若是設計海報就能達成目標,那我們就會去設計海報。但很多時候,最好解方其實是很多東西綜合起來的,有產品、有平面,也有服務設計等。很大的社會議題,不太可能是單一設計專業就能解決的。」

台科大畢業典禮(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台科大畢業典禮(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學姊期望跳脫 Program 的學習限制,不僅止工業設計,而是尋求跨領域思維的設計知識。於是,跨領域設計這個思維早已在他求學時期訂立下來,往後的求職生涯,這個觀念也持續地伴隨他成長。

 

設計實習階段:透過和穿著Prada 的惡魔工作,學習美國工作文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幫我的老闆買一杯咖啡,她只喝一種咖啡,就是星巴克最小杯的那種 Cappuccinno,然後他奶泡要很多,只用 2% Milk,然後要加一份 Expresso, 糖包另外放。我每天都要幫他買這杯咖啡,早上買一杯,然後中午過後再買一杯。」「大部分的工作就跟穿著Prada 的惡魔裡的主角一樣。」想到這一段,學姊的分享中出現了笑意。

時尚業實習(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時尚業實習(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在帕森設計學院的第一個暑假,玫玲學姊開始了時尚業的實習工作,這份工作內容其實與設計沒有太大的關係,相當於穿著 Prada 的惡魔真人實境版本。80% 的工作內容是在打雜,跑遍各大 Fashion Show 去拿東西,傳東西,參與許多的展覽,看很多很多的帥哥量身試衣服,把要修改的細節紀錄下來。只有 30% 的時間會做一些簡報、文宣。


雖然沒有很多的設計工作,但是透過打雜的過程,學習到了美國人的工作文化,奠定了未來可以在紐約討生活的工作基礎,例如 Roof Top Party,怎麼 Small Talk,工作後一起去喝一杯,累積的老闆人脈還幫助他拿到接下去的工作簽證。所以,從好好打雜開始,對進入異國職場文化容易是很有幫助的。

 

從設計助理到中階設計階段:透過大量作品累積設計能量

在台灣的組織中,設計經常自己獨立一個部門,或是包含在產品部門與開發部門之下。但是在美國時尚業,設計是屬於行銷部門的職位。在這一段的旅程中,玫玲學姊在行銷部門主要負責的是社群媒體的圖文設計。只要有行銷排程,當天就需要一次產出許多版本的設計,並在品牌社群媒體上釋出。他描述這是一個低頭做設計的階段,雖然沒有特別的,但是快速累積了很多的作品集。雖然工作偏執行面且基礎,但卻是練就自身設計鑑賞與實作能力的好時期。



「我後來就脫離時尚業,大家都對時尚業有滿滿的好感,但說實在,時尚業是真的挺競爭的。因為美國人自己也很愛時尚,應該說全球人都喜歡時尚產業,所以競爭是比較無情冷血的。」學姊打趣地笑說,「所以〈穿著 Prada 的惡魔〉那部電影,是稍微有講到一些事情,但沒有那麼誇張。」後續他進入了一間乙方公司,並成為中階設計師。在這個環境中,玫玲學姊快速接觸到不同產業的設計專案。從歡快可愛的設計,再到艱深冷調的科技與醫療設計,作品集中的設計風格五花八門,豐富多樣。



「從設計助理到中階設計的這段期間,工作基本上就是聽主管的話,在指示下做最大的發揮。其他事情都不太需要擔心,也不會需要參加太多會議。」學姊說,但是成為資深設計師後,一切都就不一樣了。

 

資深設計階段:職責領域展開,得到成為藝術總監的門票是?

「成為資深設計師之後,就會開始帶領 Junior Designer,也會需要帶領大型的專案。」從設計助理到中階設計,再到資深設計師,玫玲學姊不再是自己埋首設計,而是開始要加入許多的會議,執行更大的案子,也需要處理一些與本業非正相關的工作。

在資深設計階段,玫玲學姊得到兩張能夠通關成為藝術總監的重要門票。第一張門票,是他從單純平面設計的舒適圈進入到跨領域設計的範疇中,並且擔起更大的責任;第二張門票,則是能夠掌握且持續優化設計風格。

同樣的 Live 活動,每年舉辦都有不同的變化。除了大型活動看板與周邊產品之外,還需要接觸到螢幕設計。玫玲學姊說,「我是自從接觸這個 Live Event 後,才開始慢慢接觸,慢慢了解這個 AV (Audio Visual)領域。Audio 是聲音的部分,那我比較是 Visual 視覺的部分,像是圖片中彩虹感的這樣。」

大型活動跨領域視覺主題設計(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大型活動跨領域視覺主題設計(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2017 年的春季活動只有單純的公司 Logo,當時他尚未參與於此。來到同年秋季,學姊開始帶領團隊,加入一些設計風格。從水彩風,再更深入的做出彩虹與水彩的暈染效果,大家對活動視覺的改變都十分喜愛。於是,他們開始為這場活動做品牌(Branding),隔年更精進螢幕視覺效果,將設計變得更大更自然。

成為設計總監的門票之一:逐步演進進大型活動設計風格案例(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成為設計總監的門票之一:逐步演進進大型活動設計風格案例(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設計不再停留於自己的螢幕中,而是被置換到大型螢幕上,不同設備做出來的數位設計其實差異頗大,因為投影關係,現場視覺體驗往往會不如理想地好。玫玲學姊在求學期間,沒有學過動態設計(Motion Graphic)。面對這份專案時,他靠著自學的方式,一磚一瓦地積攢設計能量。「這是我當時面試 Nielsen 時的其中一個案例,我覺得這是個很好展示 Art Direction 能力的專案。」

 

藝術總監階段:Creative 的執行過程

玫玲學姊最近加入 Nielsen 擔任藝術總監。Nielson 在我們的印象裡面是一家搜集電視收視率的公司,但其實是一家數位時代的媒體數據公司。在美國,其實有些社會新鮮人一開始就會做藝術總監(Art Director)的工作,專業能力從菜鳥時期開始培養,有點像是 Project Manager。這份工作內容包含了感性的創意發展和理性的人員管理,不是只有做狹義的設計,而是做整體風格的概念設計。需要從模糊的探索開始生成自己的見解。不是自己做,而是設定設計師的設計方向。在發展出設計概念後,再由部門中的設計師衍生出可能有一百個的設計製作物。

 

接下來透過一個學姊在 Nielsen 為向顧客傳遞 ROI 價值的廣告案例,來了解 Nielsen 的創意流程。廣告的目標是讓 Nielsen 的商用客戶感受到 Nielsen 服務的價值。先看一下廣告: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6925474738337132546/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廣告主視覺概念(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廣告主視覺概念(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這是一個全球的案子,英文版本有了之後會翻譯到全球各地。

從廣告中可以看到,透過旁白平和的陳述,與畫面中的超級開心到不行的消費者,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此讓 Nielsen 的數據和客戶 ROI 這 兩個很抽象的概念,能夠直接地被感受到。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那麼,廣告背後的設計流程又是怎麼樣呢?

案子的開始是從一份都是文字的 Design Brief 開始。這份文件裡有專案的目的,前期的策略,市場定位,時程等等。透過 Brief 了解專案背景,並且和 Stakeholders 進行討論。

接下來進行 Creative Research, 可能是田野調查,或是吸收一些創意的他山之石。在這個時候 Art Director 會和他的老闆 Creative Director 討論來產出第一個版本的主要創意。學姊說這是他最喜歡的過程,透過這個階段來產出創意洞察。這些洞察在說出來之後覺得理所當然,但卻需要花時間反覆討論才能突破既有想法來發現。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Creative Research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Creative Research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有了洞察之後,他們兩個人再加上一位 Copy Writer 會做出三個提案。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提案(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提案(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接下來就是第一次 Socialization / Feedback 的過程。每個concept 會搭配 Key Message 來進行說明。搜集好意見之後,會進行改版,然後提出下一版本的概念。緊接著又是一輪的 Socialization / Feedback,以及改版,然後就這個設計概念進行最後的審查和通過。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提案溝通文件(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提案溝通文件(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上述的過程結束後,需要通過 Legal 部門的審查,最後才會進入到設計的生產階段。一般來說,設計生產的階段也是有兩次 Tactical Review, 和 Feedback 的過程。經過修改之後,得到同意後可以釋出。

 

設計生產階段:能夠被理解和複製的概念

當一個 Art Direction 不好複製的時候,就不是好的 Art Direction。總監一職,需要提出能夠被理解和複製的概念。提出的設計方向,需要有能夠容易被下面設計師理解,且能夠被大量複製的特質。


玫玲學姊就曾經不小心踩了這個坑。


Nielsen 每年都會出一本內部的 Annual Company Report,那時候他興致沖沖地設計了藝術感很高的創意概念,但是卻是大失敗。第一個問題是,報告的閱讀對象也就是行銷人員很難理解。因為圖表和他們傳統的閱讀方式不同,所以很難快速閱讀。第二個問題是產出的概念設計無法被底下的設計師理解與複製。並非所有人的數學都很好,能夠準確地將數據視覺化。所以最後又調回行銷人員習慣的呈現方式。

Annual Company Report 主視覺概念(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Annual Company Report 主視覺概念(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Annual Company Report 修改後視覺方向(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Annual Company Report 修改後視覺方向(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設計生產階段:將設計成果翻譯到全球主要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最終設計成果都會發行到 Nielsen 全球的主要市場,翻譯成例如中文,西班牙文,日文等等。以剛剛第一個分享的範例,就至少翻譯到印度,澳洲,日本等國家。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全球各地區版本(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This is what ROI looks like.” 全球各地區版本(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

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只是文字的翻譯,整體視覺更要去符合當地市場,例如:在澳洲要把黑人替換掉,要翻譯到日本的時候,有時候幾乎 50% 以上的旁白都要改變。另外不同的語言會影響不同的 Layout 設計,例如說日文會變得很長,因此在設計上會需要做調整。

學姊提到,在翻譯的時候,最主要注意的是語言和圖片。音樂反而比較少需要調整,或許是因為是背景音的關係。

 

工作轉換:主動覺察缺少的能力,並自我成長

美國職涯歷程一路走來,玫玲學姊六年之間就有五次的職位轉換。學姊分享,美國職場文化是鼓勵跳槽的,甚至會覺得長期待在同一間公司卻沒升職,是沒有能力的象徵。


另外要考量的點是,美國的簽證申請不易,「有時候不是你挑工作,而是工作挑你。設計職位在美國相對不缺,想找到公司願意贊助你,其實是很挑戰的一件事。」學姊語重心長地說。


在演講中,學姊被問及如何幫助自己成長與學習。「通常會是遇到專案時,就會知道自己缺少什麼。前期是比較沒這個問題,因為學校教給你的東西是足夠的。但是在後期接到大型專案,或是接到跟本業無正相關的業務時,就是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一個是在工作中,覺得開始重複沒有挑戰而改變,另外是環境使人成長,例如現在學姊擔任藝術總監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會需要學習和增加很多專業知識與能力。

「藝術總監要看得更多更廣,不見得需要參與專案才知道自己需要補什麼,而是站在這個職位,你就知道自己缺什麼,也知道自己要吸收哪些東西。」藝術總監一職,學姊轉變了知識覺察的型態,「不是基於專案,而是基於職位知道自己缺什麼。」

 

關於未來的旅程,學姊說:「最終目標是成為創意總監(Creative Director),因為設計最終極的職位,就是創意總監 。但對現階段的我還有點遙遠。因為,設計師和藝術總監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但藝術總監和創意總監又是更!加!不一樣的概念。」玫玲學姊娓娓解釋道,「藝術總監是比較專注在藝術與設計方面的業務,但創意總監是通包,你要會做藝術與設計,你也要會做音樂,要會做文案,你要會做策略,創意總監要做所有~所有東西。」面對下一個階段目標,玫玲學姊目前的打算是持續待在現在的崗位上,磨練自己並挑戰更多的專案,邁進創意總監之路。


DITL 成員心得分享

曾鈺婷

勇敢與堅持讓我們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很喜歡玫玲學姊的分享,回顧每個階段的累積,都將歷練成自己的未來成長的養分,在實作過程中不斷自我迭代,保持學習者的心態面對挑戰,慢慢地在不同職涯階段的路程上越練越深。

跨國行銷研究:商業、科技、設計三圈中間的交集越來越大,都是基於人性的洞察而發展,理解不同國家人文特色的差異,投放適合的行銷策略;內部研究文件的建置,讓前中段接觸業務的人員了解策略背後的思考脈絡。

蔡心愉

在每個時期完成一個里程碑:現任尼爾森藝術總監的陸玫玲學姊,從實習生一路到創意總監的歷程,雖然自己笑著說是迫於現實必須追著綠卡或工作簽證等身分跑,但在每個時期都默默地達成了一個里程碑。實習時雖然是做時尚,幾乎與設計無關,但卻奠定了異國工作的基礎;當設計助理時,開始累積自己的作品,作為下一份工作的跳板;到了中階設計師,參與大量不同類型的案子,更快速的累積設計實力;接著資深設計師,接觸了大型案子,能呈現出設計風格演進的過程,最後也以此獲得了創意總監的職位。

全球化不只是語言:尼爾森身為一個全球化的國際公司,生產的廣告與行銷內容都要因應各地文化作調整。不僅只是文字上的翻譯,視覺上的許多細節,比如人種、顏色、當地文化禁忌、甚至是廣告配樂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點。若將此應用到服務與體驗經濟上,是否也存在著異國的差異,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點。

李郁欣

每段經歷都是成長的養分:玫玲學姊分享了從實習生到藝術總監的經歷,在她實習階段,真正做設計的比重大概只佔日常工作中的百分之三十,但在工作的經歷中也能讓她不斷成長。而在擔任資深設計時,又能專案透過自我學習,去了解不熟悉領域的知識,讓她漸漸掌握整個風格展示的演變,也成為進入Nielsen被看重的核心能力之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將這些經歷都視為她奠定在美國基礎的重要養分,即使在實習生階段也能讓她更加理解在美國如何工作、如何看待事情。而資深設計學習更多的是如何跟很多不是做設計的人進行溝通與合作,甚至是自我成長。我們應該要認知到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該學習與掌握的能力,才能時刻保著學習的心態成長,讓這些學習都成為日後的養分。

跨國的應變:在學姊分享中可以看到公司在專案中如何將設計行銷至他國的策略,上除了必要的文字轉變,他們在圖像照片、語言上也花了一定的時間做思考與設計。例如:廣告圖片人選會隨著地區與文化需求而做變化、廣告配音也要隨著口音而做改變等。這些改變都是在背後策略的思考,思考如何確實打動人心以及帶來更好的體驗。

楊迦茵

學姊很大方的分享她在美國一路從設計助理走到藝術總監的歷程。一開始透過實習了解美國的公司文化,後來成為資深設計師,開始接觸到一些自身領域外的案子,在這段時間,學姊透漏是透過自學來補足,即使是工作多年,仍還是會需要持續的學習。學姊近期則是進入到 Nielsen 的公司擔任藝術總監,她有提到在美國通常在公司待 3-4 年就轉職是很正常的,因為如果已經對於本來的工作遊刃有餘,就會思考要換個環境砥礪自己。學姊帶給我們很多很棒的工作心態和觀點,十分受用!

張詩菱

複雜問題的解法往往來自跨領域的協作:現任尼爾森藝術總監的陸玫玲學姊在講座中分享自己從求學到就業一路以來的歷程。學姊很早便意識到單一領域的設計(如:工業設計、視覺設計)較難處完整處理大型且複雜的問題,因此跨領域的設計能力成為學姊求學時期的重點培養能力。再次應證「世界走跳,跨領域很必要」的說法。

每一項設計策略背後都掛勾著研究洞見:Nielsen 內部擁有十分豐富的數據資源,設計的任務就是透過行銷數據建立設計概念的策略。其中,學姊分享一個案例是透過廣告向消費者解釋什麼是 ROI,讓數據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而已。專案中呈現的每一項概念都有相關連的 Insight 支持,為策略本身提高更多的信心。設計師也能從 策略 Insight 發想更多的設計點子,豐富行銷樣貌。

蕭琇琳

不放棄自我與勇敢堅持以追求喜歡的工作:學姊分享自我的工作歷程,從實習生到資深設計逐步地累積經歷,雖主要專業是graphic design,為求風格統一只要是跟視覺相關的製作物都參與設計,不論事服飾、螢幕設計等.此專案的歷程最後也獲Nelson青睞,因而擔任設計總監。

美國公司的設計案流程分工:基本分為三大部分執行:Pre-creative、Creative、Translation。其中藝術總監負責為Creative,工作的內容就如同研究前期做案例調研、分析研究、提案,根據feedback再redesign,最後交由設計師製作Translation實際的設計產出,並由設計總監監督指導.藝術總監的工作職責為定義風格概念的設計,需同時具備感性與理性才能完善管理專案,與設計師良好溝通已達成設計風格與目標。

王昱蘋

能複製的才是好概念:學姐提到創意總監的要做的是在設計出容易讓下面設計師理解和大量複製的創意概念,而非自己做設計。這個建議好受用。


結語:

一人隻身前往海外,從時尚業實習生、健康業資深設計師,再到藝術總監,玫玲學姊,謝謝你有血有肉的生命分享。因為你的真實故事,遙不可及的美國夢和厲害的藝術總監,開始變得沒有那麼可怕和遙遠。附帶一提,如果我們到紐約,可以來找你逛時尚,吃甜點和看網球嗎?

Covid 後第一次去看網球(圖片來源:陸玫玲學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