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
More

DITLTALK - 台灣年輕設計師在大陸的就業發展與思考 /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媽媽設計總監及阿里大學校長 蕭健興

文字記錄 / 肖易萌

        DITL Design 今天邀請到了兩位現在於阿里巴巴工作的校友,他們分別是阿里高級交互設計師群風(阿里的花名)和阿里旗下阿里媽媽設計總監及阿里大學校長善牧。群風在台科大學習的時候是DITL的成員,現在於阿里工作有四年多時間,他今天會跟大家分享「台灣年輕人在大陸的就業發展與思考」。善牧在阿里擔有多個重要職位,接下來會由他給大家帶來「UX Design in Alibaba」,讓我們一同去了解阿里巴巴過去、現在及未來計畫的設計思考。

UX Design in Alibaba

善牧的經歷及阿里介紹

        在整個設計浪潮中,台灣與大陸或是美國相比都有很大落差,落差在於台灣目前的產業界對於設計或整個產業界的前端趨勢太慢。大家通過新聞媒體來看某些事情是看不準的,比如什麼是新零售、什麼是小米的互聯網生態系,從表層看好像都是噱頭,但實際會非常複雜,那接下來健興會和大家一起聊聊他的經歷和體驗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建興在阿里的花名叫善牧,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開學的時候,別人送的對聯上面的兩個字。他第一次接到阿里的面試邀請是在2008年,而正式入職則是在2013年,一共考慮了五年時間,並在2013年面試的時候面試了六個月和六輪。家人很支持他的決定,在他去杭州沒多久後,全家人把臺灣的房子車子賣了一起跟他在杭州生活。他以前在台科大是陳建雄老師的學生,在當時還在Aalto University取得EMBA學位。他在阿里的職責是帶業務團隊與集團UED大學人才體系的建構,並且他參與整個集團的UED專業委員會,在這個集團中有八個大學,有市場大學、開發大學、數據大學,他所要做的就是推動人才的發展。阿里人才系統的發展可以影響整個電商設計100萬位的設計師。

圖片 9.png

        大家可能好奇他之前的背景,是什麼樣的工作背景可以進入到這樣的環境。他在臺灣的時候待過一些產業,當過甲方、當過乙方,也在大學教過書,在當乙方的時候和很好的朋友一起創業、並且一起做用戶體驗的社群。進入阿里工作之後的一些變化,如果你問他,他的作品是什麼,他會回答是團隊,一個又一個的團隊。這張圖是他有待過的業務跟團隊的類型,從上面可以看到他經歷了淘寶、天貓、到消費者事業群、現在是新零售事業群。

        首先通過一個視頻讓大家了解下阿里巴巴現在的輪廓。在工作的時候,大家不自覺的就會談到生態,阿里在今年經過了18週年後,阿里要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經濟體的概念不是地域性的概念,很可能是對於整個全球經濟在某些領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接下來從設計的角度再觀看阿里媽媽的一個視頻。在這些業務中他們做了自我的提升,更聚焦於商業和設計的關係。阿里媽媽的LOGO,一個含義是代表媽媽的發音,一個是Marketing的含義。由概念到完成這個視頻只用了兩週時間,整個項目進行是一個月時間,可見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團隊。在今年集團很多品牌升級採用了點的元素,點可以很好的表達抽象數據的概念。

設計體驗-過去

02.jpg

        接下來是今天善牧主要想談論的事情——體驗設計。我們可能需要觀察到每個生態裡面設計本身的變化,這是很重要的。首先談一下生態裡面的設計多鏈路階段一為引入,以阿里集團的變化來說,當善牧收到工作邀請時候阿里已經意識到工作中需要用戶體驗研究員,設計思維只是當時一部分在做設計的人所想的事情,開始進入到生態當中,阿里開始意識到它和百度、騰訊有著不一樣的生態商業核心。在這裡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在不斷拓展商業部分,也就是從C to C走到B to C,從只是要模仿全球的領先者到後來逐漸形成一個系統之後,開始思考阿里的變化。生態裡面的設計多鏈路第二個階段是擴展,阿里的工作場景很容易就被說成:你是負責做賣家的,你是做買家的,買家賣家都有需要的就擺在中間,這就是阿里在2012-15年間對自己在設計和商業拓展之間關係,團隊開始思考,需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增加自己的設計價值,所以阿里會產生自己的工具內容,並且需要有效的理解商家,所有設計師共有的問題是他們都沒有可以運營的店舖,如何去服務這些大量的不同的行業,所以隨著整個C端、消費者和新的硬件的變化,他們發現讓移動互聯網的體驗滲透到生活當中,就是善牧他們在C端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03.jpg

        阿里的變化來自商業本身,設計多鏈路的第三個階段是商變。商業本身的變化非常大,以前他們認為只要把電子商務做成無線化就可以了,後來大家討論線上和線下的關係,開始有互聯網+的概念,而O to O的概念看起來就是上下連結的作用,現在很清楚它本身就是一個生態,所有東西都可能聯網,也許是一個超市、購物中心或者就是在你家裡一個帶有數據連接功能的硬件。整個集團在商業上的拓展非常快,常常追著組織商業的變化。設計多鏈路的第四個階段是匯智,還有些事情需要思考,現在無倫是B端還是C端的設計師都會問,他們有的這些天馬行空的設計那技術可不可以達到?必須要嫁接在這個技術能力之上去完成體驗的優化,今年阿里把這些大的技術能力形成一個組織叫做達摩院,圖中這些就是主要核心技術的展現。

04.jpg

        這些又影響著接下來所要做的事情,設計多鏈路的第五個階段是三體。他們發現真正要做的事情,從傳統的介面到線下鏈路的調整或幫助產品做升級,從用戶為中心開始,再經過技術端,在商家的利益可以平衡的情況下,走到中間創新產生的位置。現在對於設計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單點比如現在要做一個線下購買動作,也許從地鐵就開始逕行行為和數據的轉換,任何一個點都可能是個開始,你可能從趨勢進來,從功能進來,而執行是給予整個體驗的鏈路,帶入新的想法和互動。Anyone、Anytime、Anywhere是他們在思考在這個生態當中開始意識到現在做的事情已經不是傳統的類型,所以這是到目前所做的三體的情況。

設計體驗-現在

05.jpg

        善牧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同學的工作項目來說明阿里集團現在的狀態。第一個部分介紹的是B類設計場景中的設計機會挖掘。做B類和C端的設計確實是有差別的,需要幫助買賣雙方的平衡,中間必然需要經歷很多設計活動。整體而言,無倫是在做消費者端的產品設計、服務設計、針對商家如何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或是更準確的人群需求的挖掘,在這個過程中在打開整體生態的概念。在工作中,他們確實有乙方的思考在其中,大家可能會好奇他們的分工情況,整個團隊分散於四個城市,四個城市的原因是每個城市的廣告圈的生態都不一樣,目標的廣告品牌客戶也會有差異,比如在北京多半接觸的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上海是接觸國際品牌客戶,Nike,BMW等。在廣州接觸的是偏傳統的客戶,最近做的一個案例是旺旺在中國行銷上的變化。整體而言是由內而外,從客戶零售的需求最後到他們新的內容的結合。在零售的場景和他們的數據和技術做結合,這是一個大致的分工。

06.jpg

        對他們而言,是存在生態觀念的,例如媒體本身的生態圈,圖中最里面的一圈都是阿里巴巴自己的,天貓淘寶聚划算,往外走就是視頻網站,包括優酷、UC等,最外是阿里合作的媒體,阿里也有和競爭對手合作,因為對手也需要做營銷廣告的投放。阿里把自己重要的能力做拆解,形成一條又一條的鏈路,所以大家在工作的場景中會問他的業務場景和成長路徑,就透過這個鏈路幫大家打開從裡到外的生態該如何建立。當你作為設計師梳理體驗這件事的時候,不僅要在線上做打通,對於消費者來講,他在淘寶買的東西,可能是受到商品某個因素的劇烈影響,開始了他的興趣,最後成交轉化落到這裡,這個過程就是數據的鏈路,這是一體的不需要分開。此外,過去我們講Persona在整個數據時代的展現,現在則會以另個形式展現,Persona是消費者在數據生態裡面所有數據和消費的路徑,阿里是可以記錄的。過去偏向市場調查的人口統計數據沒辦法幫助解釋人與喜歡的、關心的事之間的關係,更沒有辦法表現他消費的場景對他審美的判斷,這些事情他們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最後當你打開APP經過這個階段,阿里可以看到完完全全屬於你和適合你的廣告。通過動態簡報的展示為打開說明下阿里媽媽在做的事情。他們在做的事情不是只產出各種不同的廣告位,而是藉由廣告了解消費者和商家的關係。

08.jpg

        群風之前已經花了一些時間講這個雙鑽設計流程,善牧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標記,開始知道品牌客戶的需求後,客戶已經有了營銷的需求和想法,廣告圈的這些朋友他們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在行內這麽多年之後還是有一個工作流程可循,這個流程可以保障他們在面對消費者喚醒他們的注意力是有效果的。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很多設計小夥伴走圖中橙色的路徑,慢慢地往上走之後更走向了技術的實現。由於時間有限就先講正在做的營銷數據化的部分,下面這張圖是基於營銷思維的行為設計(場景、鏈路、慣性),剛剛所看到經過的那些標籤的背後仍然存在著我們去了解人的維度,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角度,其實他們是整合在一起的,並且可能更依賴圖中最上面的那一排基於基本屬性和人口統計概念。團隊認為至少用戶的行為路徑是有趨勢的,加上新的媒體或是流行時尚文化在上面,它會有所變化,我們需要轉換的理解它在營銷場景。我們不是去滿足客戶現有的慾望的消費,而是幫助他們創造新的需求。

09.jpg

        現在談的一個新的概念叫創意設計師,接下來通過這個案例來了解一位剛進到阿里的設計師的作品。下面的這個視頻「天貓雙十一全球潮流盛典2016」就是她的作品。這個視頻所看的一切,包括節目的節奏、人員的進場、明星的挑選、現場的燈光和音樂都是他的工作內容。他們做了一個邊看模特走秀邊買商品的介面,這個介面必須和這個現場的節目同時發生,這樣的體驗才有意義。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接到需求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只有簡單的文字描述,在形式、內容、效果方面打造全球第五大時裝周。今年要打造一個比去年更好的,他不知道哪裡做訪談,也不知道這個地點在哪裡,但是他知道把所有你看到的感官經驗整合到一起,這就是他的作品。當他收到需求後,他要展開這個設計,把商業訴求轉換到設計語言,那對象是誰?是所有參與到雙十一參與的觀眾,也包括現場參與的所有的品牌客戶、到場的明星等。視覺方向的關鍵詞為儀式感、空間感、超流感。這位設計師也去了解2017年秋冬潮流趨勢,包括紐約時裝周,然後把這些信息轉化到他執行可被感觸可被理解的部分。然後把這些轉化成抽象的幾何圖形,這些抽象圖形可以很精準的幫助品牌客戶使用這些視覺元素的時候也可以跟這次的雙十一的整體風格搭配在一起。最後的產出就是你看到的這個線上和線下的部分。這是發生在阿里內部的一個類型,在阿里大學2.0裡開始告訴大家如何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因為你的工作場景可能不僅只是去完成單純的和產品互動的機制,只是在創造像creation的經驗,這是一種策展的方式,需要考慮到空間,甚至場外的排隊、停車都必須要考慮。

10.jpg

        再來講一個例子,我們講大而化之的設計師,過去我們有分用研、交互、視覺,大家看到的是一張又一張漂亮的圖,事實上它可以幫助商業轉化和變現,但這也存在問題,品牌他們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在於品牌調性弱、系列感不強、品牌一致性弱,從而需要品牌。品牌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你怎麼去做品牌?很可能大家對品牌的認知為畫出一個具象的圖形使它有識別度,讓它看起來像是所要傳達的心智,事實上這需要可持續的運作,因為做一個平台,所有不同的物料和商品都是由商家來提供而不是你自己來挑選,所以在做品牌的時候,第一是它要在可讀、可辨識、可持續基礎上藉由這品牌、效率這兩個工作的重點來投射它的設計對象和設計目標,最後才能講清楚它的價值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把它分解成幾個點,一個問題是保稅倉。必須把它帶入進來才能夠和這個業務場景結合,其他的設計在這個基礎上才顯出意義。那他們做了什麼事情呢?第一個,視覺符號——自帶心智屬性。保稅倉確實是一個倉庫,但它也不是Cosco,團隊所做的就是讓保稅倉和用戶所看到的東西能夠結合在一起,但必須給商家足夠的發揮空間,所以心智是在做品牌當中優先關注的。

        接下來在情景設定中,圍繞每期的活動主題搭建令用戶身臨其境的主題場景,並結合「倉」的概念,將用戶帶入到場景中。因為活動要賣貨品,所以要考慮貨品的結合。在營銷氛圍補充這裡,從“倉內”噴濺、飛濺而出的感覺會讓畫面呈現一種充滿張力、豐富的感覺,所以在畫面中可以增加一些切合主題本身的元素來補充活動氛圍。接下來把設計分層,讓設計更加有條理,更易於重複使用。拆解開來的原因是需要可持續化運營,每一個素材都可以帶有數據,我們就可以觀察商品以及營銷場景、產品介面上不同的渠道、流量和用戶之間的關係。重新組合把內容帶進來,這些商品表現出保稅商品的概念,但很清楚的看到有些帶有一些節慶、一些主題,甚至帶有國家屬性的東西裝進來。所謂的全鏈路是把每個品牌可觸達的體驗之處做優化,所以發想到可持續運營的情況,它要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由工程可確認的一個組件,這些事情可以繼續在產品鏈路上展現,所以接下來做的事情是把可用的和不可用的,基於它的心智和它的表現的形式上做重新的梳理,跟開發形成共同的默契,有些東西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跟你的心智不相符、跟你的內容操作不相符,把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而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下一次所看到的事情。這三個是不同的頁面,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主題,但是你打開你都知道我進到同樣一個頻道裡。品牌的概念並不虛,產品、鏈路及品牌這是日常幫助我們的產品經理和商家在這上面能夠形成一致。

12.jpg

        大家肯能會想那設計已經做的很完整了,但其可能只完成了它域內的事情,其實消費者開始接觸的時候,它在生態的部分要在往外闊一層,像撥洋蔥一樣,可能是從天貓或淘寶手機的一個客戶端,進入到你的內容,所以它會與外部的生態再去做結合,因為其他地方可能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東西落地。團隊開始把這個設計往外推,它展現場景去思考與不同廣告位協商的時候,怎樣做到高度的智能化,機器知道什麼是它該留下的,什麼是該避免的,所以這些東西導入到魯班之後,就幫助團隊在不同的尺寸適應上能夠保持一個高的可讀性。個性化的素材進入到具體頁面中,它從一個頻道提升到一個欄目的層級,最終展示時,消費者打開APP不會因為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找不到。鏈路都做完之後會去做肉的生長——主題創意提案,這裡要如何操作才能符合我們要持續打造的心智,最後所有視覺規範化、模板化,讓人人可操作,保證質量。規範是需要妳有手段來操作,而不是妳有了規範之後,產品經理和招商的人就知道如何去用。設計和商業是高度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只是讓它變得更好玩。

設計體驗-未來

13.jpg

        最後,再舉一個新的案例。這個案例是「淘寶心選」,大家如果對這個不太熟悉就想想無印良品,「淘寶心選」做的事情是做一個平台,讓大家把自己的商鋪和商品放上到現在會進入到生產的供應鏈當中,去要求商品的品質和製造過程。我們是設計師,但我們不生產或製造這些產品,是進行選品的動作,所以怎麼選的眼光需要表現出來而且是可持續的操作。比如說團隊接到一個保溫瓶的需求,藉由過去工業設計的方式,讓它形成一個帶有產品家族輪廓、一致的風格。然後把它交付給供應鏈上的工廠,讓工廠按照這個標準持續的生產並且提供合乎阿里規範的售後服務。設計師還要考慮商品如何去展現這些商品,展現的方式有一定的規範,比如攝影需要如何拍攝產品等。現在工作的場景由往外闊一環,對供應鏈的品質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去把控?還是我們只做好產品在造型模具上的規範而已?其實在這個平台機制上他們發現轉向自營最困難的是對很多線下的設計流程和方式對於已經進入到互聯網行業的同學是不熟悉的,而且他們沒有操作的經驗。慢慢的在生態中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去我們認為偏向工業設計造型、製造的這些人才到互聯網公司後雙方要更加融合,所以他們也有邀請專門做工業設計造型的設計師進入到他們的團隊,那他就必須要學習在互聯網商品需要如何打通,商品信息的透出以及如何和消費者和商家做互動。對於在互聯網的同學,同樣面臨製造這方面問題。

圖片 32.png

結束語

        最近在深圳舉辦了一個論壇,論壇談論了一個事情,從設計師工作場景的三個A(Accustomed、Adapted、Attended)到發現每天都會產生數據,我們在消費數據,但沒有人作為數據的主人,這在基於體驗上面是非常可怕的。這三個A提醒我們,用戶對於他們所做的事情有他的慣性存在,而這些慣性需要一些成本才能跨過。慣性之外,還發現用戶有很強的惰性,這是指當所有的東西都做到個性化極致的時候,用戶會覺得厭煩甚至有疲勞度,所以更重要的事情是設計師如何走到個人和群體之間找到適應的端口幫助用戶做改變。

        Kelly的分享內容(《Weird》雜誌創辦主編)與阿里接下來新的大學2.0,也就是人才系統基於在集團的兩千多位設計師要做一次自我革新和升級。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許你沒趕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但你所學的設計並沒有不同,阿里團隊也經常在思考作為十多年產業的發展,商業對阿里的發展是有大幫助的,但在體驗設計這個職業對設計的影響來說,其實還不夠深入,我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們還有太多事情不知道。

以上內容就是兩位講者今天的精彩分享,感謝您的關注。